首页 > 淮安新闻 > 只为淮水永安澜——淮安市水利防汛抗旱工作纪实

只为淮水永安澜——淮安市水利防汛抗旱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9-10-07 20:50  关注度:2014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壮丽70年风雨路,全市水利系统以淮水安澜为已任,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这块古老沧桑的土地上,掀起了一次次波澜壮阔的治水高潮,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水的壮丽篇章,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广袤的绿洲和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淮安日报讯:淮安地处淮、沭、沂、泗流域下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80%面积土地在设计防洪水位线以下,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壮丽70年风雨路,全市水利系统以淮水安澜为已任,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这块古老沧桑的土地上,掀起了一次次波澜壮阔的治水高潮,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水的壮丽篇章,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广袤的绿洲和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众志成城,勇战洪魔旱魃

据市水利局介绍,淮安发生洪涝的典型年份为1991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和2003年、2007年,其中1991年、2003和2007年灾情尤为严重;主要干旱典型年份为1978年、1992年、1994年、1999年、2001年和2010年汛末至2011年初夏的四季连旱。

1978年,淮安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干旱,全市1至6月份累计平均降雨量只有151.8毫米,仅占多年平均雨量的43%,汛期6至9月的降雨量也只有常年同期的52.7%,洪泽湖最低水位降到10.27米,湖底大面积干裂。统筹安排灌溉用水、大运河航运用水、居民和港口用水,合理使用洪泽湖有限的水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抓好节约用水……一场干群齐心抗旱的攻坚战在淮安大地打响。据统计,当年全市抗旱机柴油用量45815吨,用电9643万千瓦小时,投入经费4461.21万元,投入抗旱劳力140万人,极大地保障了47万公顷农作物抢种栽插。

2003年汛期,淮安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大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均超过1991年。该年梅雨期间我市累计平均降雨633.8毫米,是正常年份同期平均降雨量的2.5倍。入梅后,由于淮河上中游地区普降大雨,洪泽湖以上共产生380多亿立方米洪水,我市境内主要河道湖泊水位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全汛期入洪泽湖洪水总量为559.7亿立方米。三河闸共泄洪95天,排水总量达462.7亿立方米。随着洪泽湖入湖流量的增加,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淮阴闸和高良涧闸全面开启,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及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河道充分运用,众多水利工程设施配合调度,全力排泄洪水。面对一场场创纪录的倾盆暴雨,面对上游一次次滚滚而下的洪峰,淮安,这座与淮河息息相关的城市,再一次展开与洪水的全面较量,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重大工程,护佑江河安澜

近40年来,我市境内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利建筑物10万余座,先后实施了治淮、南水北调、区域治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等方面的数百项水利重点项目,一大批水利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水利工程体系日臻完善,项目综合效益愈加凸显,水利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举起长臂呵护着泱泱大湖;水利闸群、水利沟渠纵横交错,蔚为壮观;入江水道治理、分淮入沂整治、里运河防洪控制、中小河流整治等工程相继实施,入海水道、三河闸、二河闸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相继建成运行,成为淮安水利发展的深刻印记。高良涧复线船闸荣获交通部水运工程优质奖、江苏省建筑工程“扬子杯”奖,1997年再次获批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摘得2015至2016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淮河入海水道总体工程获水利部大禹奖和国家鲁班奖,工程设计获得詹天佑奖。

2003年7月4日,刚刚投入使用6天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启动泄洪,至8月6日结束,共行洪33天,分泄淮河洪水44亿立方米,有效降低洪泽湖最高水位0.4米,极大减轻了入江水道、分淮入沂的泄洪压力,直接减灾效益27.68亿元,为2003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应对2007年7月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入海水道当月10日中午12时准时启动泄洪,8月1日17时结束行洪,累计泄洪36亿立方米,工程效益再次充分显现。

科技助力,“智慧防汛”构筑堤坝

据了解,从1950年到1985年的几十年间,我市防汛防旱通信手段一直是利用邮电部门的有线电话和电报进行水情传递,每遇紧急险情,如果没有电话等设施,只有靠人工步行送信,严重影响抗灾工作效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力度,开展《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基于云计算的防汛防旱信息集成平台研究与应用》《水利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小河流和区域性河湖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城市突发性暴雨洪水模拟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多个课题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项,《基于云计算的防汛防旱信息集成平台研究与应用》课题获2012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智慧防汛”建设步履铿锵。2011年市水利局开发“淮安市防汛快e通”移动终端,2013年完成市、县、乡镇三级防汛防旱指挥视频会商系统升级建设,2014年完成县区级防汛指挥系统方案设计,2015年完成“智慧城防”系统建设,盱眙、涟水、金湖、洪泽、淮安等县区防办实施县级防汛指挥系统建设。2016年主汛期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防汛指挥中心会议室,能够容纳近60人会议会商,大大提升了市防汛防旱信息集成、指挥决策能力。之后,市水利部门对“防汛快e通”进行系统升级,整合了水雨情、工情、气象等信息,为跨部门、跨地域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供支撑。2016年汛期通过微信企业号、微信订阅号、移动APP实施信息发布,实现了面向公众和防汛专业人员的信息分级实时推送,有效提升了全市防汛防旱信息化、科学化水平。2018年市水利局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合理配置”的原则,建设符合基层实际的雨情、水情、汛情、灾情预报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防汛抢险救灾预警能力。

■融媒体记者 宋莹莹 通讯员 夏虎成 刘益志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