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新旅”育才在涟水

“新旅”育才在涟水

发布时间: 2021-06-27 15:36  关注度:2389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1932年底,淮安的新安小学,为了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组织“新安儿童团”赴上海修学旅行、宣传抗日。曾任江苏省国民参议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总会秘书、涟水人嵇翥青,应淮安朋友曹天任委托,约请江淮同乡会召开欢迎会。到会的同乡会重要人员顾祝轩、成燮春等为来沪儿童每人做一套衣服,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还主张为小学生作经济上的援助。嵇翥青以江淮同乡会的名义刊印《新安儿童团旅沪专号》。

1932年底,淮安的新安小学,为了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组织“新安儿童团”赴上海修学旅行、宣传抗日。曾任江苏省国民参议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总会秘书、涟水人嵇翥青,应淮安朋友曹天任委托,约请江淮同乡会召开欢迎会。到会的同乡会重要人员顾祝轩、成燮春等为来沪儿童每人做一套衣服,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还主张为小学生作经济上的援助。嵇翥青以江淮同乡会的名义刊印《新安儿童团旅沪专号》。

嵇翥青深知在这个时代风云变幻莫测之时,年幼的小学生出外开展社会活动是很困难的,他除了在道义、资金上给予支持外,还毅然送3位亲属参加“新旅”。有16岁的次子嵇钰(后改纪宇),曾任“新旅”生活指导部主任;后又有年仅9岁的外甥张敬茂(后改张牧),曾任“新旅”团长;还有年仅8岁的表弟曾兆寿(后改曾里)也送去,是“新旅”年龄最小的成员,他们都是涟水人,也是“新旅”首批15名团员中的骨干成员。嵇翥青始终认为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还不止一次地对嵇钰说:“跟着共产党走吧,不会错的!”

1941年在皖南事变后,“新旅”回到华东抗日根据地。“新旅”在涟水办学时,除了招收适龄儿童外,还宣布说,周围的男女青年来学习,我们也可以教。这样一来,令很多青年人既高兴,也感到费解,“为什么也收20多岁人呢?”后来,招生人解释说:“只要不识字,都可以来学,我们要让广大人民识字,懂道理……”因而开学不到五天,就有袁峰、袁禄娥、袁禄华、袁培义、史金龙等30多位青年人报名入学。后来,参加学习的青年人越来越多,教室不够用。在地方党支部支持下,“新旅”人自己动手,在西官河边盖了十几间草房。

据张翼德回忆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社会动荡,命都难保了,哪里还谈得上读书?未想到,“新旅”却把学校办到我们村里,实在是青少年读书难得的机遇。因而,我家亲友求学者纷至沓来。我家就有大哥(后为北京某军师级干部)、表哥贾桂林(后任镇江市财政局局长)、大哥同学石甫国(后任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和石甫民(后任江西省人事厅厅长)都到新安小学来读书。还有我家三姑张鸿志(后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和庄邻周更生、周林(后任南京市市长)一起在新安小学读书,经常到附近村庄搞宣传,撒传单、贴标语,公开进行抗日宣传。在新安小学师生积极宣传鼓动下,我们南集一带群众抗日热情高涨。组织民兵、动员参军、支前等活动,都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因而,新安小学的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新安小学在涟水南集办学3年,共办了14个班,学生达600多人。由于他们在教学中灌输了新的理念,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为抗日救国作出很大的贡献。1970年,“新安旅行团”以张拓为首10多人来涟水回访,探访了新安小学旧址附近的乡亲们,拜访了张鸿贵老人、张兰玉老师、长浦村的干群,还看望了老房东。

(周士昌;来源:淮海晚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