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淮安,千年兴衰皆漕运

淮安,千年兴衰皆漕运

发布时间: 2013-11-05 17:20  关注度:3280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来源:网络  作者:淮安新闻网  编辑:淮安114网字号:[超大]  [中型]  [标准]  [小字]
导读:近百年光阴后,淮安再度迎来新生,今天的淮安人正奋起直追,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努力,“东南第一州”的盛名,相信不久定会重现。

中国传说时代,4000多年前,黄河曾一度泛滥,大地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尧帝命令鲧治水,9年过后依旧没见效,尧帝大怒,杀鲧,令其子大禹继续治理,大禹采用“疏”策,数年后成功治理,得到百姓爱戴,此后更是成为一代帝王。

“大禹治水”载于《山海经》中,已成为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期间,曾来到东部某地,当地有大河,百姓称为“淮水”,也是水患不断,大禹停留数月,将淮水治理成为一条平静大河,再也不危害两岸。百姓在河边安居,为了纪念大禹,将此地称为“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但也看出淮安城的历史悠远。

早在数千年前,淮安就已是军事要地。

史料称此地“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春秋战国为诸强争夺的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后经由沿水路北上争霸。

此后秦汉两朝,统治者都曾在这里设置侯国,韩信、陈婴、枚乘等一批豪杰出自此地,助君主攻城略地,成就霸业。

而到了战乱纷纷的南北朝,淮安更是成为军事重镇,城墙高垒,城门前金戈铁马,碧血黄沙,震天的喊杀声似乎从没远去。

岁月如流,硝烟散尽,已是百年之后的隋朝一统。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此地设城,称“楚州”,此后隋炀帝更是开凿京杭运河,让此地成为漕运要津。

这种交通优势,在大唐年间得到淋漓体现。

唐代开元年间,天下州府按大小地位,分为“四辅、六雄、十望、十紧”,楚州位列十大紧州之一,为全国性的大城。

当时,江南一带已发展成为全国富庶之地,物资源源不断输往北方,运输要道便是漕运。史料记载,每年运转的江淮大米多达120万斛,楚州成为中转站,城北设立米仓,设重兵把守。此外还有盐业,每年运转有45万石,并专门设有盐监管理。

运河的便捷,让楚州成为贸易大城,商贾四方云集,货通八方。

《唐书·地理志》载,楚州贡赀布、纻布,后又有孔雀布的生产。酿酒业多集中在城东樱桃园一带,其地有刘伶台,杜康桥,供奉酒圣、酒仙。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日本国19次遣唐使,有11次从楚州港出海归国。

种种记录,可见楚州的地位。

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游玩,留诗9首,其中一首为《赠楚州郭使君》,起句云: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此句流传千年,成为评价淮安的经典之句。

到了公元13世纪,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来到中国,被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深深吸引。此后归国,他写下一本书,名为《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种种见闻。

其中一城,为“淮安州城”。

文中,马可·波罗称淮安“是一甚大城市”,“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色大河之上”,“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应知此城制盐甚多,供给其他四十城市之用”。

马可·波罗抵达中国时,应是两宋年间,此时的淮安城依旧繁花似锦,漕运盛行,盐业发达。

历经宋元两朝的大诗人苏轼来过此地,一路都是大丰收景色,“麻麦如云”,然而百姓却颇为忧患,因为谷贱伤农,也因为朝廷的重赋,苏轼感慨“丰年不如荒年”。

然而,此时战争阴霾再次袭来,宋辽之战、宋金之战、宋元之战——蒙古铁骑南下,大宋终于被战争机器碾过,退出了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两国交战期间,抗金将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淮安人)在此地作战,前后十年,用数万兵力,打得金人不敢来犯。

炮火连绵,兵火荼毒,淮安城经济受到重创,市境一片凄凉。

直至朱元璋领兵,南征北战十数年后建立大明王朝,淮安才再度迎来繁荣。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一份史料上曾将全国大城市做了一次排名,淮安位列第九,而到了清朝,一个荷兰使团访华,旅行日志中称淮安为帝国的第八大城市。

再度兴起的原因,还是和漕运有关。

明初,漕运便是朝廷大事,专设武官负责。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漕运作用更加突出,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淮安设立了漕运镇守总兵府和刑部分司、工部分司、户部分司等官衙,专门处理漕运琐事。

明朝还在城内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造船场地沿清江浦河南岸排开,从淮安板闸到韩城,连绵20余里,各色工匠牙商逾万,成年累月地在这里劳作、经营。

于是,淮安俨然成为苏北和皖北的省会,城内官衙林立,冠盖相望。到了清道光年间,人口多达135万。

为了让漕船畅通,河道治理成为历朝皇帝的关心大事。清朝雍正帝每年会拨款白银450万两,用于日常维护河道,遇到决口则增拨,最后可达上千万两。不过这些白银大多被大小官衙贪污,成为清廷一景。

此外,盐运也兴旺了起来。淮安附近历来成为产盐圣地,加上漕运发达,白盐行销全国,这也让各地白银源源汇集,让淮安商业生生不息。清人吴锡麒称此地为“万商之渊”,“富有无堤,甲于他镇”。城中,高堂广厦,林池骈立,有各种私家园林近百处,有人称为“两岸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甚至“十里朱骑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当时的淮安,已是运河上繁华大都市。

这种繁华景象,晚晴年间再度消失。此后近百年光阴后,淮安再度迎来新生,今天的淮安人正奋起直追,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努力,“东南第一州”的盛名,相信不久定会重现。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