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美食 > 清江浦的面条

清江浦的面条

发布时间: 2023-04-10 10:37  关注度:1549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清江浦大街小巷那些大大小小的面馆,什么牛肉汤面、羊肉汤面、鸡汤面、叉烧面、排骨面、猪肝面、腰花面、杂烩面、长鱼面、蹄髈面、蹄爪面、三鲜面、海鲜面、黑鱼面等。为保证面的风味,面条无不是一碗一碗地下,浇头无不是一锅一锅地炒,面条有劲道,滑润爽口,浇头鲜亮,唇齿留香,还有那脑洞大开的炒面条,更是给人生多了一番美妙的滋味。

这几年的旅南游北,我品尝过好多地方的面条,无论是重庆的小面,还是西安的裤带面,无论是镇江的锅盖面,还是北京的打卤面,能把吃面条吃出极致花样的真没有一个比得上清江浦的。清江浦大街小巷那些大大小小的面馆,什么牛肉汤面、羊肉汤面、鸡汤面、叉烧面、排骨面、猪肝面、腰花面、杂烩面、长鱼面、蹄髈面、蹄爪面、三鲜面、海鲜面、黑鱼面等。为保证面的风味,面条无不是一碗一碗地下,浇头无不是一锅一锅地炒,面条有劲道,滑润爽口,浇头鲜亮,唇齿留香,还有那脑洞大开的炒面条,更是给人生多了一番美妙的滋味。

image.png

“面条技艺大比拼”推出众多引人垂涎的面条,让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清江浦人做面条吃的情景。那是计划供应的年代,是低工资、低消费的年代,是缺油少盐的年代,平常日子能吃饱饭就行了,哪里还有什么讲究。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擀面杖,大擀面杖擀面条,小擀面杖擀饺皮。

那个年代,人们吃的面条多是自己和面、自己擀面、自己切面。面条的原料有小麦标粉,也有大麦粗面等。大擀面杖擀出的面皮厚薄不匀,切出的面条长短不齐。那时吃面条省钱,不要另外做菜,主要是图掺着蔬菜连汤带水果腹而已。

机制面条比手工擀的面条省事又好吃,但为了省钱,家庭还多是手工做。偶尔,我父母会用小笆斗称好两斤小麦标粉,叫我带4分钱把面粉拿到李家去机面条。李家面条店在清江浦东大街原中国人民银行对面,菜市巷北巷口西边,李家针灸诊所、李家机面店、李家扎匠店比邻,一字排开。

李家面条店只有一间朝北的门面房,居家在南面。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清江浦东大街上最早的人工机面条店,1962年左右才给面条机加装上电动机。中午拿面粉到李家加工的人比较多,星期天要排队。

李家机面条的工具有一台人工摇的面条机、一只大口和面盆、一只铲面的白铁铲、一只小扫帚和一张存放面条的簸箕。由于是带料去加工,机面条的李大妈需先称一下加工面粉的重量,按每斤收两分钱加工费。

和面添加剂有不同。加点盐,机出的面条有筋;加食碱,机出的面条爽口。李大妈和面加水都不多不少正好。她先将和好的面上轧面皮机的带坡度的木槽里,面皮机上直径差不多1米的轮子上安着摇把,摇把要由客户自己轮起臂来摇,带动面皮机上两只光滑的滚子,面皮才能轧出来。大人摇问题不大,可是让我们小孩摇就力不从心了,几乎要拿出吃奶的力气,面皮要在轧面机上走3遍后才能上轧面条机。3遍摇下来常累得我腰酸臂疼,满头是汗。操作轧面皮的李大妈身体壮实,她把木辊卷好的面皮再放到轧面机上口的架子上,把一遍、二遍轧好的面皮再喂入两个轧面机转动的机辊中……她操作一得空就接过我双手摇不动的轮把……

面皮轧好后切面条,切面条机轮盘比轧面皮机轮盘小得多,摇起来一点不吃力。李大妈在切面机下面摘面,我轻松地摇着轮把,有时摇快了,李大妈两只手轮流摘面都赶不上,连说“慢点慢点”。

后来,李家面条机装上了电动机,机面条省劲了,但加工费提高到3分一斤。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家东面的空心街北街口又有了一家电动面条加工店,在那里凭粮票买面条,一斤粮票和一斤面粉的钱买一斤水面条,店家赚个加工费,每天的生意挺好。

带面粉去加工面条早已成为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清江浦人吃面条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了,不仅饭店的“一碗面”花样百出,而且家庭做面条吃也是经常出新,越来越精,青菜蘑菇面、青椒肉丝面、西红柿鸡蛋面、炸酱面、荤汤面、阳春面等交替着吃。现在,重庆市万州区人开的切面店分布在清江浦的街巷、小区、菜场,宽细不一的多种规格机制面条任人随意选择。不过,家庭做一次手擀面条吃,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郭应昭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