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范张古庙

范张古庙

发布时间: 2023-08-21 09:37  关注度:953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乾隆《山阳县志》载,该祠一说为纪念范式和张劭,一说为纪念范仲淹和张纶。而较早的正德《府志》中有数首诗咏范张古庙,其内容均指向范式、张劭。因此我们取正德《府志》的说法。范张祠建于何时暂不可考,正德《府志》中说范张祠虽有碑,但“残碑不忍看”“字磨空有碑三尺”,还有人提出“庙构何年留至今”的疑问。

范张古庙,亦称范张祠,在山阳县南市桥南(今淮安区老西门大街东首之南侧),是纪念范式(字巨卿)、张劭(字元伯)的专祠,被正德《淮安府志》列为淮阴八景之一(其余七景为:韩信荒城、节孝书院、刘伶仙台、钵池仙境、金牛高冈、南浦月华、西湖烟艇)。乾隆《山阳县志》载,该祠一说为纪念范式和张劭,一说为纪念范仲淹和张纶。而较早的正德《府志》中有数首诗咏范张古庙,其内容均指向范式、张劭。因此我们取正德《府志》的说法。范张祠建于何时暂不可考,正德《府志》中说范张祠虽有碑,但“残碑不忍看”“字磨空有碑三尺”,还有人提出“庙构何年留至今”的疑问。

001.jpg

《山阳县志》关于范张古庙的记载

正德《府志》卷十一载:“范张祠在郡治南市桥南。旧有碑,谓范巨卿、张元伯祠也。碑载二人友谊,即《汉书》所载。祠塑范、张二大像,义官陈致、吴銮重修。有道士供事香火,日久不知何时,潜易其匾曰‘南道堂’,毁二像,易以道像,别塑二小像置之私室,以杜人言。正德十二年,知府表彰风化,从二学之请,责令道士复范张祠原额,撤去道像,仍塑二贤大像,闻者感悦。又,旧志既载范张祠在南市桥南,又重载南道堂在南市桥南,今考之,南道堂即范张祠也,别无二处。目前之地,难以欺人,旧志之失,欲盖弥彰。恐道士以旧志借口,因并及之。”

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范张祠的建立与重新夺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彰风化”。这与范张事迹有关。《后汉书·独行列传》载,山阳郡金乡县范式在太学游学时与汝南郡人张劭结识并引为知己。二人告假回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重回京师之时,定会去拜见你的父母和孩子。”随着约定时间的来临,张劭将此事告知母亲,让其准备酒食以待朋友。母亲认为张劭太天真了。张劭就对其母说:“范式是非常讲信用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诺言的。”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来,二人开怀畅饮,相谈甚欢。再后来,张劭得了重病,不久便死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对他说:“我在某天已经死了,将在某天下葬。如果你还没有忘记我,可否在我下葬前来见我一面?”范式惊醒后怅然若失,随即前往奔丧。张劭下葬那天,任凭众人如何发力都无法将灵柩下葬,直到范式穿着素服号哭而来,虔诚祭拜后,灵柩才缓缓落入墓地。范式在张劭墓前种植柏树,并为他守墓了一段时间才离开。

范式是山阳郡金乡人,张劭是汝南郡人,二人均与淮安没有关联,为何淮安人要为他们立庙呢?我们认为,这既有古人将范式老家误认为是我们这儿的可能,更有古人对范张鸡黍之交的崇尚,正如一首古诗所写:“巨卿有道出金乡,胡为庙食淮之阳?吾意淮人重然诺,相与俎豆延清光。”对传统美德的坚守,是淮安人品格之一,古诗有云:“坐对幽人谈往事,楚乡民俗重纲常。”

范张古庙能成为淮阴八景,除了表彰美好的德行外,还在于此处有着宜人的景色,“葱茏竹树深”“嘤嘤闻鸟音”“池塘水暖春云重,楼阁檐虚夜月光”等等,都在表达此处是个胜地。人们来此既能凭吊古人,抚今追昔,又能感受自然的美好。可惜的是,至迟到乾隆年间,范张祠已不复存在,乾隆《山阳县志》载“今无遗迹可考”。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