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福建“文宗” 下关陆求可

福建“文宗” 下关陆求可

发布时间: 2023-09-04 11:13  关注度:1116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陆求可出身淮安下关陆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南宋崖山海战兵败负卫王赵昺蹈海而死、史称“宋末三杰”之一的左丞相陆秀夫的十六世后裔。陆求可在编写的《山阳陆氏族谱·序略》中说:“予家世历自宋元传至明,宋末左丞相谥忠贞秀夫公之后裔也。”

陆求可(1617年—1679年),字咸一,号密庵,明末清初江南山阳(今淮安区)人。崇祯八年(1635年),陆求可19岁,参加童子试,补弟子员,享受廪膳补贴。顺治三年(1646年),陆求可中南闱副车。顺治五年,陆求可参加乡试,乡试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年),陆求可中顺治乙未史大成榜进士,先后官裕州知州、刑部郎中等职。

000.jpg

家世 下关陆秀夫的后裔

陆求可出身淮安下关陆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南宋崖山海战兵败负卫王赵昺蹈海而死、史称“宋末三杰”之一的左丞相陆秀夫的十六世后裔。陆求可在编写的《山阳陆氏族谱·序略》中说:“予家世历自宋元传至明,宋末左丞相谥忠贞秀夫公之后裔也。”

南宋陆氏历金、元两朝,洪武初年由叔西公陆乾自盐城迁入山阳。《山阳陆氏族谱》载:“一世,乾,字叔西。洪武年初由盐城聘至郡,授孝廉,造新城有功,籍柳关,配韦氏,生卒失考,葬菊花沟。”也即洪武初年,陆秀夫后裔六世陆乾建造淮安新城有功,落籍下关(柳淮关)东仁桥,是为淮安下关陆氏一世。陆乾死后葬在下关菊花沟边。陆辅,字时贵,为陆乾的儿子,为陆秀夫后裔七世。陆辅由岁贡担任山东兖州府嵫阳县教谕,生育3个儿子:陆早、陆晟、陆和。从陆辅开始,山阳陆氏以儒术起家,在下关开枝散叶,绵延不绝。陆晟,字景茂,为陆辅之子、下关陆秀夫后裔八世,以“朴、义”持家,日渐富裕,声望甲于淮安,又以德义闻名。至十一世陆田时,下关陆氏一脉富甲一方,声望大大提高。十二世陆氏弟兄3人:陆德早年颖异,在书卷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成长;陆律为太学生,问学不倦;陆径16岁时由附例太学生,先后任鸿胪寺序班、金华府照磨、河南赵藩府工正。

陆德的儿子陆嘉庆(新川公)为陆氏后裔十三世,系陆求可曾祖父,时下关陆氏略见衰微。陆嘉庆有5个儿子:陆士弘、陆士英、陆士儁、陆士亨、陆士伦,分操家业后,陆氏更加衰落。其中,十四世陆士伦(字敦甫,号叙寰)为陆求可祖父,天性聪明机敏,因衰弱多病放弃学业,58岁时去世。陆求可父亲陆维师(字天宠,号三锡)为陆氏第十五世,爱好读书,学术渊博,十分孝敬父母;可惜的是陆维师于而立之年早逝,留下求可(时年10岁)、再可、曾可等3个儿子及2个女儿。因此,淮安下关陆氏至陆求可一代时,家道中落,孤儿寡母,孤苦无依,陆家再也无法与前数代家业相比。

从政 忧国忧民的“循臣”

1656年夏,也就是陆求可中进士的第二年,陆求可出任裕州知州。陆求可在裕州三年,为裕州起于疲敝殚精竭虑,从恤邮丁开始,减盐引、辟污莱、修祀典、清冤狱,竭尽全力为民谋安,使民休养生息。最终使得裕州征车千余辆,而民不扰;销积盐一千九百,而民不扰;垦田二万顷,而民不扰,连连获得大丰收,裕州得复以为州。面对战争之后、久无读书之声的现状,陆求可新建(修)学校,身体力行,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社会习俗、风气发生明显变化;裕州历史上没有文献史乘,陆求可闲暇之时,巡行视察山川河流,访问年高而有才德的人,广泛搜求史籍,为裕州独创州志,这是此前千百年来所未有的创举。担任知州三年,陆求可为政清明,多有好的名声,民皆“以父母歌之”。

顺治十六年(1659年),经过长官考察,因陆求可政绩最好,上报朝廷,陆求可升为浙江清吏司刑部员外郎。陆求可以宽仁待百姓,以严谨对刑罚,以己之力护佑殃及的无辜百姓。任职刑曹二载,所全活甚多;其为官之要“忙时莫忙,闲时莫闲”亦被传诵为名言。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求可以考居一等两次,特钦差督学八闽。陆求可在福建连续督学六年,为极其少有的“异数”,亦为福建历史上所未有之现象,中举者连续不断,不能尽数,品藻和鉴别人才之明洁,确实不是虚假之说。陆求可还以己之力改变民风,做到“知无不为、为无不力”。

康熙六年(1667年)春,报命部考公称职,以布政使司恭议升任。眼看升职在望,陆求可却选择还乡,奉养祖母、母亲。康熙七年(1668年),52岁的陆求可从福建归来,开始闭门庐居的生活。此后十多年,陆求可移居淮安城西水湄,建陆家荷叶疃以居,与同乡切磋理学,研于三教奥义,偶尔游览名胜,赋诗作歌,编撰族谱。陆求可好义若渴,有“兼善天下”的思想、弘济时艰的抱负,终因身体病弱而作罢。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三日,陆求可因病逝世,时年63岁。

从文 出身望社的“文宗”

陆求可生性喜欢读书,少年时期就已经有志于天下之事,家里收藏的图文书籍“连床塞屋”,自己常常以坐卧其中而感到快乐。乾隆《山阳县志》记载:陆求可“少孤力学,博综群书”。这一点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顺治五年(1648年),陆求可加入江北重要的文学社团——望社。望社俊彦云集,王锡祺在《望社姓氏考跋》中说,望社的名声几乎与吴中复社相等,才智过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往往出于其中。陆求可在望社里与聚集在淮安的明朝遗民以及望社社员们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沟通思想,探讨文学,淮安文坛空前活跃。

后望社成员分裂,陆求可高中进士,出仕清朝。但繁忙的工作之余,陆求可仍然坚持读书,晚年归乡之后,陆求可更是留心西竺化人之书、黄庭内景之秘,与方外高衲相印。《密庵公行述》中说,陆求可从少年至老年除了公事以及接待会客之外,手上从来未尝离开过书卷,对六经子史多有贯通,著述有《陆密庵文集》《陆密庵诗集》《月湄词》等作品多种。

《陆密庵文集》20卷是陆求可的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为:“古文颇疏畅,而机调多类时艺。”陆求可年少时曾深受八股习气影响,行文皆欲肖圣贤语气,但他主动求变,文风经历多次变化。在担任福建提学佥事期间,兢兢业业,修学修祠,立禁立法,厘正文体,福建士人的学风、文风为之一变,功绩卓著,得士最盛,被福建人称为“文宗”。

陆求可的诗集为8卷本的《陆密庵诗集》。纵观其诗,颇近云间诗派,追慕唐宋之声,模仿汉魏乐府之作亦不在少数。在明清鼎革之际,陆求可以理学家的目光,认为文辞有害于道、诗歌关系国家气运。可见,陆求可对诗歌的认知是深刻的、超前的。清代刻印的《百名家诗选》把陆求可列为名家之一,选录了其诗歌80首。

《月湄词》是陆求可的词集。词集因陆求可晚年辞官后,居住在淮安城西水湄而得名。康熙年间,孙默刻《国朝名家诗余》(即《十六家词》)收录陆求可《月湄词》4卷,孙默说“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陆求可的《月湄词》在清代词学史、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

■特约撰稿 徐爱明 王爱兵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