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小营纪略

小营纪略

发布时间: 2023-10-23 10:23  关注度:822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葛以政  编辑:淮安114网字号:[超大]  [中型]  [标准]  [小字]
导读:小营与王家营密切相关。《王家营志》记载:“明设兵卫于各行省,厄塞岩疆,碉垒棋布,战功世袭者,居其地而不迁。邑境为大河卫,受成于中军都督府,为营者十数(以方志证之,王营而外有訾家营、鲍家营、薛家营、骆家营,今盐河以北又有苏家营、陶家营,凡六所,疑尚不止此)。王家营之名盖自此始也(说参鲁一同《邳州志》)。”

小营原为大河口下庄。《王家营志》中的几处记载,可以看出大河口下庄的演变历程。王家营“北有小营,在昔为浪石六丘地,又曰大河口下庄,本不隶王营境,而壤地相接,有辅车之义,观厥称名,亦与王营相齿。”“大河口旧镇:元泰定中,河决,徙治淮阴故城。旧县居民恋土成聚,凡数百家,大河口镇由是起。后少陵替,卒骎骎散去,其存者独今之小营云。”“大河口自明季已离为上庄、中庄、下庄诸聚落,乾隆《县志》:大河口旧镇原为县治所,治迁后骎骎鸟散,仅存小庄数处,星缀河干而已。”

梳理以上几段记载,可知如下脉络。大河口镇在南宋末年是最早的清河县治所在地(淮河以北清河县的大清口县城)。元朝泰定年间,黄河决口,冲毁了大清口县城,清河县治便迁移到淮河以南的淮阴故城(甘罗城);大清口清河旧县的居民恋土成聚,共有数百家,大河口镇由此而起;后来终于渐渐散去。大河口镇到明末已经分离为上庄、中庄、下庄几个聚落。下庄就是后来被称为“小营”的地方。

001.jpg

《乾隆清河县志》中《清河县康熙乙亥年旧图》的左下方有“北王家营”。

小营与王家营密切相关。《王家营志》记载:“明设兵卫于各行省,厄塞岩疆,碉垒棋布,战功世袭者,居其地而不迁。邑境为大河卫,受成于中军都督府,为营者十数(以方志证之,王营而外有訾家营、鲍家营、薛家营、骆家营,今盐河以北又有苏家营、陶家营,凡六所,疑尚不止此)。王家营之名盖自此始也(说参鲁一同《邳州志》)。”

明朝在各个行政省内设立兵卫,阨守关塞、大山、边疆,碉楼、堡垒如棋子一样分布,依靠战功得以世袭的人家,就居住在这个地方而不迁移。黄河(清口以下的原淮河)沿线属于大河卫的防守之地,受中军都督府节制,大河卫沿河有十几个兵营,王家营是其中之一。王家营驻扎之地后来就成为地名,地域也不断扩大,大河口下庄离王家营很近,自然就成为王家营的属地了。

康熙二十六年,河道总督靳辅在清河县的黄河北侧开凿中运河(往宿迁方向)、下中河(往海州方向,就是后来的盐河),大河口下庄与王家营就被盐河隔开了。

《王家营志》记载:“雍正三年,清河县《示禁衙蠹违例殃民碑文》载:全邑额征流寓丁银数目,大河口有上庄、中庄、下庄诸名称。近下庄者称稠聚,曰北王家营(据乾隆《县志》载康熙乙亥《志》图)。”此处记载说明,雍正三年,大河口还有上庄、中庄、下庄各个名称。下庄靠近王家营,住户比较稠密,被称为“北王家营”。“北王家营”的称呼是根据《乾隆清河县志》中收载的《清河县康熙乙亥年旧图》中得知的。

002.jpg

《咸丰清河县志》中《明万历六年河口图》的左下角有“王家营”“鲍家营”“訾家营”等军营。

《王家营志》记载:“咸丰初,贼毁其泰半;乱既定,置重卫王家营,而分偏师戍其地焉,则小营之地所自始也。”咸丰年间,捻军不仅烧毁了王家营(包括小营),也烧毁了清河县治清江浦。《王家营志》还记载了小营勇士赵士杰的事迹:“小营赵士杰,以蛇鬚镋闻于北道。士杰居小营,值捻难,举室他避。士杰独留扞贼,凡镋杀百余人。贼知非敌,乃纵火。火起,士杰惊,步骤偶疏,遂戕于贼。”乱定之后,清军在王家营设置重兵守卫清江浦的北面,王家营又分偏师在盐河以北的地方戍守,称为“小营”。“小营”的名称就从此时开始了。

关于地方治安,《王家营志》记载:“……其在小营,则襟河当冲,置防为必不可阙。属当革命以前,主军者以姑息为治,淮泗边鄙,群盗如毛,值夏秋之交,倚丛禾为步障,去来游窜,人不易知。富者望影意骇,奔城寨而匿。于是绳甕小家,亦遭诛扰,居人愁怖,相聚而谋守御。是以小营每当秋穗待熟,北风戒寒,必师保甲遗意,设局支更,为联庄会以自保也。”“警察之设,盖见端于改国之初。……设巡长二,分驻王营、小营两地;驻王营者领巡警十二名,驻小营者领七名,皆就地筹饷(以铺户捐、油捐充之)。”“民国元年一月,县城民团局成,移下各乡镇,设第十分局于王营,第十一分局于小营,巡哨践更,以时简练,分段领之,而统于局长,局长又统于总局。第十分局,镇人张旭初、王炳麟领之……。第十一分局,镇人赵鸣瑔领之(不分段)。”“小营为保卫第十一团,团总赵鸣瑔(保董沈寿图、张振之)。皆募市人为团丁,筹款既艰,故械器不能精整,仅助催科、充役使而已。”“区团之下为甲,王营为第一甲,甲长李彰甫;小营为第四甲,甲长赵象庄。”

《王家营志》记载到小营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赵鸣瑔:“赵鸣瑔,字玟叔。父士骏,暮年遭捻乱,落其家业。鸣瑔性通敏,就所居小营创油市,地据河壖之胜,远近归之,室用以饶。夙慷慨能利物。小营兴学练乡兵,治东坝浮桥,疏鲍家营旧河,鸣瑔皆为之倡。丙午大水,鸣瑔有业濒河被灾甚,家人食糠覈,主振者廉知之,予以金,拒不受曰:‘有糠覈可啗,不致饿死,忍分灾民口中食以自肥乎?’居乡平决忿诤,人服其正。既累世种菊,及身而好之弥笃,花时履綦杂沓,酬对终日,神明无倦云。年七十二卒。有《艺菊卮言》一卷。”

《民国续纂清河县志》记载的是光绪丙子年(1876年)之后清河县历史的志书,其中有“小营镇”的建制记载,与“王营镇”并列,皆隶属于清河县“第三市”。

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更名为淮阴县,小营就与王家营一起成为淮阴县的属地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小营被编为一街;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小营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市县建制变化多端,“小营”建制随之变化。1964年10月重建淮阴县(与清江市分离),建制调整,成立了“小营公社”;1967年2月被“夺权”,班子瘫痪;1970年6月恢复。

1983年5月淮阴县建制调整(改革开放),小营公社更名为“小营乡”,1992年被撤销,其地并给王营镇(2018年又被分开,组建为长江路街道,与王家营街道并列)。至此,“小营”的名称在乡镇级行政建制中不再出现,而“小营广场”作为淮阴市(现已更名为淮安市)的北大门,到如今都被人们亲切地称呼着。

■特约撰稿 葛以政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