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高适与涟水

高适与涟水

发布时间: 2023-12-04 18:10  关注度:819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引起全社会的热烈讨论,至今热度不减。那个诗歌繁荣发展至鼎盛时期的唐王朝激起人们久被尘嚣掩盖的波澜壮阔的诗心。电影主角之一的高适与涟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这里以文会友,并用诗歌记录下当时涟水的风土人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诗歌可以说是高适留给涟水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唐朝时涟水风貌的珍贵史料。​

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引起全社会的热烈讨论,至今热度不减。那个诗歌繁荣发展至鼎盛时期的唐王朝激起人们久被尘嚣掩盖的波澜壮阔的诗心。电影主角之一的高适与涟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这里以文会友,并用诗歌记录下当时涟水的风土人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诗歌可以说是高适留给涟水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唐朝时涟水风貌的珍贵史料。

●高适来涟水的时间和目的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为“高岑”。他早年很不得志,曾顺着古淮河一路东游,最后抵达涟水。后来他专门创作了《东征赋》来记述此行经过及沿途所思所感。现摘录如下:

岁在甲申,秋穷季月,高子游梁既久,方适楚以超忽……历山阳之村野,投襄贲之邑居。人多嗜艾,俗喜观渔。连葭苇於郊甸,杂汀洲于里闾。感百川之朝宗,弥结念于归欤。日杲杲以丽天,云飘飘以卷舒。鲁放情而蹈海,丘咏叹于乘桴。遇坎则止,吾今不知其所如者哉!

文中交代了此行的确切时间——始于甲申季秋,即天宝三年(744年)九月。襄贲即今涟水县在南北朝时期的乔治县古称,在高适生活的时代,已改称涟水县,属泗州。文人好古,喜用古称,以显文辞雅驯。

高适到达涟水后,陶醉于这里的天然风光,于是作了短暂的停留,寓居在当地一位退官隐居的樊姓人家,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同道之人,并写下两首诗来记述他在涟水的见闻经历,两诗即《涟上题樊氏水亭》和《涟上别王秀才》。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唐朝时期涟水的风土人情。为便于行文,先将二诗引录如下:

涟上题樊氏水亭

涟上非所趋,偶为世务牵。

经时驻归棹,日夕对平川。

莫论行子愁,且得主人贤。

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

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

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

四时常宴如,百口无饥年。

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

异乡少朋从,我行复迍邅。

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

明日又分首,风涛还渺然。

涟上别王秀才

飘摇经远道,客思满穷秋。

浩荡对长涟,君行殊未休。

崎岖山海侧,想像无前俦。

何意照乘珠,忽然欲暗投。

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愁。

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

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

余亦从此辞,异乡难久留。

赠言岂终极,慎勿滞沧洲。

从上面《东征赋》引文可知,高适此行的路线基本就是古淮河的路线。从《涟上别王秀才》诗开头的“飘摇经远道,客思满穷秋”可知,他在涟水的时间仍属于“穷秋”时节,检周勋初先生所著《高适年谱》,他认为这已经是第二年(745年)的秋季了,高适当在第二年秋前到达涟水的。又检刘开扬先生所著《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其观点与周一致。而检闫广超所著《高适年谱》,他认为高适抵涟时间仍在744年季秋,也就是说旅途时间应该不足一个月。孰是孰非?仍待考证。从赋文开头的“高子游梁既久,方适楚以超忽”以及《涟上题樊氏水亭》中的“涟上非所趋,偶为世务牵……莫论行子愁……异乡少朋从,我行复迍邅”等诗句可知,高适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想亲近山河风光以排解久留梁地的烦忧。既不想再继续做一名隐士,又无法步入仕途,那么最好的生活状态便是放浪江湖,访名山游大川,结交天下奇士,俯仰天地古今。

●高适眼中的唐代涟水风貌

▶滨海襟淮的鱼米之乡

康熙《安东县志》卷一“疆域”介绍涟水地理位置云:“东滨渤海,西带沭河,三涟绕北,长淮襟前,为淮阴之负扆,齐鲁之屏障,昔称边徼雄军,今属水陆要地。”唐朝时的涟水更是正宗的滨海襟淮之地,那时的黄河还没有夺淮,天然的淮河入海口尚在云梯关之下。“浩荡对长涟”,那时境内有天然的连接硕项湖和淮河的古涟河,古涟河分中涟河、东涟河和西涟河,故曰“三涟绕北”。“连葭苇於郊甸,杂汀洲于里闾”“经时驻归棹,日夕对平川”“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天然低洼的地势使得水网稠密,芦蒲菱芋丛生。“种稻长淮边”,这里的人民因地制宜,多以种植水稻为生。“四时常宴如,百口无饥年”,他们的生活虽谈不上富庶,但是比较安逸闲适,是名副其实的鱼米水乡。

▶嗜艾喜渔的淳朴之民

“人多嗜艾,俗喜观渔”,“艾”即“艾蒲”,这是水乡盛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人们多采其根茎来制作佳肴,即现在的“淮安蒲菜”,可见早在唐朝时涟水人就开始吃蒲菜了;夏季,蒲叶丰茂,长出茎实,俗称“蒲棒”,人们多采摘晒干来点燃驱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乡的人们自然多以捕鱼为生,尤其夏季大水过后,沟满河平,“渔樵耳目前”,随处可见渔人撒网捕鱼的场景,也有在固定位置安装大型罾网来捕鱼的,而一旁观者成群,男女老幼皆有。秋冬之际,水落岸出,人们又会径直到浅水处摸鱼,或者围坝戽鱼。人们淳朴好客,多以烹鱼来招待客人。“厨中鱼每鲜”,高适此行得到涟水当地一位樊姓贤主人的热情款待,席上就有鱼这道菜。

▶沧海煮盐的兴盛之景

“煮盐沧海曲”,涟水滨临大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产盐优势,到唐朝时,涟水盐业生产已经非常兴盛。当时著名的涟水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盐场地点约在五港口附近,是淮北盐的主要集散地,其所产盐可供周边四十城市之用。盐商大贾在涟水集聚,其繁盛之状可以想象。为了适应繁忙的淮北盐运的需要,垂拱四年(688年),朝廷命开新漕渠,以北通海州,中贯涟水,南接淮河,方便了络绎往来的盐商船艘。新漕渠便是现在的盐河雏形。

▶远离尘嚣的隐居之所

“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涟水是一处远离尘嚣的水乡,风景秀美,置身其间,自给自足,有一种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之感。高适的这位樊姓友人在涟河边构筑了一处亭子,以供闲暇时怡情养性或者招待客人之用。高适在逗留期间,闲游泽国,感受大海之漂沦,触发怀古之幽情,吐露怀才不遇之隐郁。“鲁放情而滔海,丘永叹于乘桴”,他想到宁蹈海而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鲁仲连,想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东征赋》一文所述游历经过,涟水为最后一站,因此周勋初先生认为,高适此赋很可能作于寓居樊家期间。樊氏水亭具体在涟水何处?由于历史久远,已无从考证。现在涟水县朱码镇有一处村落叫樊卜村,不知跟此樊氏隐士有无关系?

异乡纵然美好,不是久留之地。高适在涟水作了短暂的停留,便匆匆离开了,直到五年后的天宝八年(749年)他才步入仕途,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特约撰稿 鲁家用

作者简介:鲁家用,涟水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纵横》《江苏地方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钟山风雨》等刊物。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