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阮氏多贤

阮氏多贤

发布时间: 2024-01-29 14:23  关注度:609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阮学浩(1702年—1764年),山阳阮氏十二代,字裴园,号缓堂,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人。生于康熙壬午年,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编纂《世宗皇帝实录》《大清会典》等历史文献,主持陕西、山西乡试,提督湖南学政,刑部右侍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著有《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学约》。

山阳阮氏先祖原籍河南开封尉氏县,三国时竹林七贤中之一阮籍后裔,后迁至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十九都枣儿村。1368年,由阮武德以“武功显明”奉命随大河卫定居淮安府山阳县淮城北郭家墩,建阮家池,成为淮安始祖。经过阮葵生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尤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成为显赫大家族:伯父阮应商、父亲阮学浩、叔父阮学浚、弟阮芝生均为进士。阮氏祠堂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

阮学浩(1702年—1764年),山阳阮氏十二代,字裴园,号缓堂,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人。生于康熙壬午年,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编纂《世宗皇帝实录》《大清会典》等历史文献,主持陕西、山西乡试,提督湖南学政,刑部右侍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著有《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学约》。

雍正年间,丽正书院和魁文书院经常延请其讲授治学。阮学浩见府学、县学维修不善,便发起创立公益团体“洒扫会”,邀约乡绅集资修葺,他总是资助最多。漕运总督杨锡绂和铁保为阮学浩发起成立“洒扫会约”题序。此外他将家中百余种书籍赠送给丽正书院,供诸生攻读。

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陈情辞官,回乡奉母,编修《淮安府志》,后迁居勺湖南岸。据《淮安府志》载:勺湖因修筑淮安城逐渐形成,古称放生池,与萧湖、月湖同位于古运河东岸。清初,望社诸君子阮晋、马西樵、石紫岚、闫若璩常于此饮酒赋诗,流觞曲水,讲学聚会。因而阮学浩看中这里的文脉,他在湖中建勺湖草堂私塾,课士读书,是文人学士讲学诵读之所。在他引领下,草堂学生操行为文,必合规矩;其言语行为,各有风度。于是江淮左右郡县,官私之学,惟草堂称盛,勺湖之名大著。当时勺湖草堂独冠大江南北,有文章云:“入学勺湖草堂,取青紫如拾一芥。”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南巡,阮学浩在淮安红花埠迎銮,进献诗册,得到乾隆帝称赞,获赏大缎一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途经淮安邀见阮学浩,亲切询问许多事情,赏赐大缎一匹。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阮学浩去世后,弟子怀其教,仍定时来草堂相聚诵读,久而不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老坝口决口,水漫淮城,草堂毁于水。次年,阮先生的门下士,淮安知府荆如棠来淮,寻其旧地,恢复草堂原貌,捐俸“辟地而扩之为勺湖书塾”。阮先生长子阮葵生,又请人绘草堂图卷,当时名人文士相继题跋,成为一大盛事。

今天留存的《勺湖草堂图》,从中可看出勺湖草堂的历史风貌,由题词来看,该图是清代著名画家王宸应“吾山大兄”嘱托所作,此“吾山大兄”即阮学浩之子阮葵生。

阮葵生(1727年—1789年)字宝诚,号吾山,淮安北辰坊人,阮学浩之长子,与其弟阮芝生并称“淮安二阮”,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为政清廉和读书育人是阮氏家族的信念,《阮氏笔训》是阮葵生祖父留下的家训,因而其父对他寄予厚望,带在身边教养:1737年,随父入京;1742年,随父入湘,凡三年。

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1752年,阮葵生乡试中举;1761年会试得选,以内阁中书进入军机处,历官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史参议、刑部右侍郎。他官刑部二十多年,执法公正,“熟精法律,屡决大狱”,被誉为“司寇公”。史载因上朝时骑马受伤,乾隆帝特赐予乘轿礼遇。他居京师期间,交游天下名士,同徐乾学、纪昀交往甚密,风流文采,为世所推重。京师有座“松筠庵”是明朝杨建成故居,后改为杨椒山祠,年久失修,阮邀请同仁捐资修复,并在北京建“淮安会馆”,使在京淮籍人士居住有屋。他还在京城把书斋命名为“瓶花书屋”,作为文翰荟萃的场所。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以郡王永瑢、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人为总裁官,兵部侍郎纪昀、大理寺卿陆锡熊为总纂官主持编务,其中阮葵生承修《西域志》及《同文志》二书,乾隆帝亦称赞:“汝父儒臣,能文章,汝复长于政事,当益勉之。”

阮葵生赞助父亲创立“洒扫会”。乾隆丁未初(1787年),他成功购置义田,并为《洒扫会约》撰写文章,带头日捐一钱。逐年积累,洒扫会资金充足,他用息银修建两庠文庙,“洒扫会约”中提及“成殿、崇圣殿等文庙建筑的修缮”,可见阮葵生当时接续运营洒扫会的信念——给予淮安最好的学校。此外,带领家人迁居淮安东门街建花园式“太史阮公祠”,供学子拜祭阮学浩先生。为了振兴草堂,同年三月,他邀请好友纪晓岚来勺湖草堂讲学并题词,后人手中珍藏该题词。他曾在《勺湖草堂图咏》末尾《忆勺湖草堂歌寄同砚诸知己》中表达对草堂的深情。他一生著有《七录斋诗文集》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茶余客话》,写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书有三十卷,王锡祺印本为二十二卷,旧时通行节本仅有十二卷,文笔老练,选材精致,立意清新,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工艺等,还记载清初典章制度及清人入关前后等历史资料。

阮葵生育有二子,长子阮锺琦,候补布政司理问,但终身未仕,秉承家族遗志,监督“洒扫会”,同时恪守会约,严禁从中贪污作弊。乾隆五十年(1789年),阮葵生不幸“中风”病逝,后归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的阮氏墓地。

阮学浩以一己之力提升山阳文化影响力。阮葵生继承父亲衣钵,将曾经弦歌不辍的勺湖变成山阳县的文教圣地。其之后的阮钟瑗(1762年—1831年)亦是杰出者之一,先后上书汪廷珍,向李宗昉秉笔推荐淮人儒林。阮钟瑗能诗文,著有《修凝斋集》,《山阳艺文志》收录其著作多篇。《淮壖小记》作者范以煦称他“集中记事之文,多资考证”。晚清开始,阮氏家道中落,但是出了一个淮安辛亥烈士阮式,阮式的高祖阮学洵是阮学浩的胞弟,字少泉,雍正九年秀才。孙中山亲撰挽联以示哀悼: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

时至今日,阮葵生的直系后人用平凡守望名门之后的光环,尽力保存好祖宗留下来的书画,有阮葵生与当时全国各地名流、官员、学者的信笺200余件,仅乾隆年间当朝36位大臣与阮葵生的互致信函真迹就有百余份,这些珍贵历史文物今由山阳阮氏后裔保存,代代相传。勺湖公园也历经沧桑,几经修缮,成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古城淮安尊师重教的标志。

■特约撰稿 李颖;作者简介:李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地情文化顾问。参与编撰《钦工史话》等书籍,在《人民日报》《中国社区报》《扬子晚报》《淮海晚报》等媒体发表文章近百篇。个人先后获得“袁鹰文学奖”、第四届“青橄榄”文学奖等荣誉。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