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手表成“迷你手机”,是功能升级还是安全陷阱?
近年来,电话手表作为一款集定位、通话、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产品,在孩子群体中越来越普及。然而,随着产品迭代升级,电话手表越来越像“迷你版智能手机”,它在给孩子们带来沟通联系、实时定位等便捷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一些孩子过度沉迷虚拟社交、第三方应用安全隐患、功能冗余导致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引发家长担忧。
现象 电话手表成孩子社交平台 给家长监管开了“天窗”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市民李女士为了防止女儿在假期沉迷于电子产品,专门和她“约法三章”:每天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每天看电视、玩平板电脑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电子产品浏览内容必须经过家长认可。相安无事一周多,春节假期来了,女儿因为想与同学联系,要求“解禁”自己的电话手表,李女士便将电话手表给了她。
令李女士没想到的是,女儿实现“电话手表自由”后,每天捧着电话手表不松手,不是在编发消息,就是在浏览消息。“刚开始,她们聊的内容还只是寒假作业、看电影、去哪里玩这些内容,我觉得还挺好,毕竟假期期间孩子们很难聚在一起玩,彼此聊聊天也很正常。”李女士说,后来她发现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已经涉及同年级其他同学的“八卦”和追星等内容,她立刻警觉起来,要求女儿不要参与这类话题。“孩子们都还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误导。”李女士说,加之孩子每天使用电话手表的时间越来越长,她便果断给女儿下达了电话手表“禁令”。
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电话手表简直成了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微型社交平台,而且预设了“家长不入圈”的界限,这让孩子们拥有自主与私密的同时,也给家长的监管打开了“天窗”,“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危害 电话手表功能多 容易被忽视的视力“杀手”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为孩子购买电话手表的初衷,无非就是满足定位、看时间和简单通话而已。但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迭代,聊天软件、语音助手、红包支付、字典题库等繁杂的功能也逐步“下探”到电话手表领域,甚至有的电话手表还具有类似微信朋友圈功能,宛如一部“迷你版智能手机”。然而,随着电话手表的功能拓展,难免会出现有害内容“浑水摸鱼”的情况。此外,电话手表相关APP未能有效屏蔽“有害信息”的消息也多次出现。
特别是电话手表屏幕太小、分辨率低,孩子使用时经常会把它举到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看,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用眼习惯,很难纠正。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电话手表屏幕非常小,而且出于成本的原因,屏幕质量普遍较差,长时间浏览极易损害视力。“本来为了保护孩子视力,让他们少接触电子产品,结果却在电话手表上‘功亏一篑’。”王先生说。
建议 管控要张弛有度 家长陪伴是关键
对于电话手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淮安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的张吉敏老师认为,家长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其一,未成年人没有健全的心智,自制力、自律性都很弱,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沉迷网络中,影响学习和成长;其二,电话手表的“社交功能”,容易通过昵称、头像、年龄等暴露孩子的个人隐私;其三,儿童手表的信息数据可能没有成人版智能手机管理严格,有信息泄露的风险。
张吉敏建议,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如规定使用时间、限制社交范围等。规则制定不能是单方面的命令,而应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协商的结果,这样孩子更易接受并遵守。比如,每天设定1到2小时的电话手表使用时间,并且明确告知孩子禁止加入陌生群组;家长也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而要注重过程中的沟通。当发现孩子沉迷时,不要一味指责,而是耐心询问孩子在社交中的收获与困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虚拟社交;此外,家长还应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电子产品中拉回来,通过户外运动、玩游戏等释放他们的精力。
■融媒体记者 储君